82434

政治

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夥伴論壇登場 賴總統:期與各國攜手強化全球供應鏈韌性

【民眾新聞網方健龍綜合報導】面對地緣政治風險與供應鏈重組,在經濟部、國發會、國科會、外交部支持下,工研院(23)日舉辦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夥伴論壇,具體落實政府提出的「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總統賴清德、經濟部長郭智輝、行政院政務委員暨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外交部長林佳龍、國發會副主委詹方冠、美國在台協會、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法國在台協會、歐洲經貿辦事處、英國在台辦事處、荷蘭在台辦事處、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等代表與會,並吸引超過700位半導體材料、設備、廠務、金融等產業人士參與。 這場論壇以「創新、安全、韌性、共榮」為主軸,針對供應鏈安全、全球分工與技術互補進行交流,初步凝聚多邊合作與可信任夥伴體系共識,成為攜手各國全球布局、深化臺灣國際鏈結的重要里程碑。 總統賴清德表示,今年台北國際電腦展盛況空前,代表臺灣在半導體、ICT、電子零組件產業發展卓越,謝謝產業界數十年來投入。如今,國際間面臨半導體製程低價傾銷挑戰,因此,各國須攜手合作積極面對,形成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夥伴。綜觀各國優勢,美國擁有優異的半導體材料、技術;荷蘭有先進製程關鍵設備;日本有原料、設備;而臺灣硬體發展在國際扮演舉足輕重角色。臺灣有責任亦願意成為AI人工智慧時代下,科技發展的支點。為此,政府跟業界合作,透過國家政策、金融、賦稅獎勵等措施助產業發展,並打造資料中心,也在台南沙崙及科學園區打造超級電腦,協助各行各業研發生活應用解決方案。本次論壇各國代表齊聚,顯見大家對半導體產業的重視與關心,期待與各國一起強化全球供應鏈韌性,打造共榮願景。 經濟部長郭智輝指出,臺灣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核心夥伴,依賴總統的「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臺灣從強化供應鏈韌性、建立多元化供應體系、發展AI晶片產業鏈聯盟及建立共享高階晶片民主供應鏈四大核心,作為產業策略及對全球供應鏈重建的積極承諾。經濟部邀請國際供應鏈夥伴在臺投資,共構價值鏈,一起探索剛性需求的新興市場,發掘新成長動能;也與理念相近民主國家合作,建立具公信力與自律市場機制,共同守護可信賴供應鏈體系。 臺灣半導體人才深厚,是鏈結國際的最佳資本,經濟部同步推動跨國人才支援機制,透過雙邊合作與延伸AI、無人機、大健康、次世代通訊等領域人才人培育,建構多元化且韌性的創新人才網絡,提升民主供應鏈夥伴的競爭力。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指出,半導體成為國際經濟與科技競爭的核心戰略資產,需要高度互賴的全球供應鏈,此次論壇以「創新、安全、韌性、共榮」作為主軸。創新是產業成長驅動力,工研院將聚焦潛力利基市場,持續扮演關鍵技術開發的角色,協助產業升級;在保障安全方面,期待與各方合作,強化供應鏈透明度與資安管理,降低斷鏈風險;工研院將持續深化與美、日、歐、英等國際合作,從材料、製造到人才全面布局,提升整體供應鏈的穩定性及適應力,積極探索創新與「藍海」機會,共同打造一個開放、包容、共享的半導體生態系,讓所有參與者都能創造價值、共享成果、共創繁榮。 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代表片山和之(Kazuyuki Katayama)強調,打造具韌性的半導體供應鏈需仰賴全球合作,日歐於材料與設備具備優勢、美國擅長設計,而臺灣則在製造領域表現突出。這樣的韌性供應鏈不僅對商業發展至關重要,在維護經濟安全方面更是不可或缺。 美國在台協會副處長柯傑民(Jeremy Cornforth)指出,美國與臺灣擁有長期且緊密的夥伴關係,半導體更是雙方合作的關鍵領域。柯傑民副處長強調,雙邊產業正積極擴大投資、強化供應鏈韌性與技術安全,共創全球半導體生態系的繁榮與創新。 歐洲經貿辦事處處長谷力哲(Lutz Güllner)強調,歐盟正積極與理念相近的夥伴緊密合作,以強化半導體供應鏈的韌性與安全,並打造穩固的人工智慧基礎設施。臺灣是歐盟在此過程中關鍵且值得信賴的夥伴。隨著台積電在德國的投資,以及鴻海與歐洲企業在半導體及太空產業的合作持續深化,歐盟將致力於加強與臺灣的合作。 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包瓊郁(Ruth Bradley-Jones)表示,合作是推進及鞏固半導體和人工智慧供應鏈發展的核心。英國將持續深化國際夥伴關係,推動創新發展,打造有助於全球供應鏈韌性與多元的政策與監管架構。 荷蘭在台辦事處副代表馬得斯 (Matthijs van der Hoorn)指出,半導體為全球性產業,沒有任何國家能單打獨鬥,唯有合作才能因應挑戰。荷蘭作為價值鏈上的關鍵角色,將持續與政府、產業與研究機構攜手合作,共同打造具韌性、可靠且永續的供應鏈。 本次論壇聚焦地緣政治風險下臺灣半導體的因應策略、科技研發佈局及供應鏈韌性強化。第一場座談「地緣政治下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聚焦「結盟」、「市場」與「人才」三大主軸,指出臺灣深化與理念相近國家合作,吸引在臺投資,強化供應鏈韌性,共構未來市場與供應鏈風險防禦機制,及分享創新人才網絡,打造永續、穩健的半導體供應鏈。 第二場座談聚焦半導體科技研發與科學園區國際連接模式,從科技研發、人才培育及國際合作進行討論,聚焦先進製程技術精進與成熟製程挑戰,從各階段教育養成產業所需人才及複製臺灣成功經驗到其他國家。第三場座談「強化半導體供應鏈安全與韌性」,討論面對地緣政治與國際變局挑戰,以價值聯盟強化半導體產業供應鏈信任與韌性,並因應晶片供應鏈重組與區域化浪潮,如何強化中高階製程優勢。 此次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夥伴論壇,展現臺灣以科技實力強化國際連結的戰略布局,並回應產業發展趨勢與挑戰,串聯全球半導體產業生態鏈,促進國際夥伴互信與實質合作,為全球科技與經濟穩定與永續發展注入關鍵動能。 《圖說》工研院23日舉辦「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夥伴論壇」,匯聚國內外半導體重量級供應業者共襄盛舉。(圖/工研院提供)

經濟部技術司InnoVEX展現科研創業成果 三家新創躋身「億元俱樂部」

【民眾網方健龍綜合報導】經濟部產業技術司今(21)日於亞洲最大新創展會InnoVEX,領軍20家法人科專新創團隊打造「TREE新創主題館」,聚焦AI、生醫、智慧行動與淨零碳排等重點領域,展現我國科專事業化的強勁動能。其中有三家新創公司更成功躍升億元級行列,包含:「福寶科技」四年營收成長三倍、累積募資逾6億元;「科飛數位」預計2025年營收突破億元;「旭鴻智能」成立首年即簽下億元訂單,展現我國科研技術商業化的強大潛力。 「TREE新創主題館」以「科專事業化生態系推動計畫(TREE)」為主軸,涵蓋工研院、船舶中心、臺大、成大、北科大等多所法人與學研機構,展示其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質產業動能的傑出表現。此外,今日同步舉辦「2025年經濟部研究機構創業潛力獎(TREE Award)」頒獎典禮,由專家遴選五組具市場潛力之法人新創團隊,肯定其科研商品化的努力成果。 經濟部技術司副司長周崇斌指出,自2021年啟動TREE計畫,透過創業實戰、投資媒合、國際拓展與市場驗證等多元機制,4年來已協助60家新創成立,總計吸引超過新臺幣80億元投資,為臺灣新創事業注入關鍵成長動能。 三家躋身「億元俱樂部」的新創亮點如下: 福寶科技(AI輔助復能):工研院技術團隊衍生,專攻AI驅動外骨骼機器人,協助行動不便者復能。已取得亞洲與歐洲多國銷售許可,導入租賃與醫療保險支付機制,擴展日本與歐盟市場。近年募資逾6億元,今年四月啟動IPO前最後一輪增資,蓄勢進軍資本市場。 科飛數位(車載軟體系統):2022年自工研院技術團隊衍生,聚焦電動車ECU與AUTOSAR車規系統軟體。現已佔臺灣電動巴士市場七成,預計2025年營收突破億元,並攜手日本兼松、進軍英國新創車廠供應鏈。 旭鴻智能(智慧減碳控制):2024年由北科大成立,開發AI智慧燃燒控制器,有效降低碳排與燃料耗用。首年即獲能源與上市企業合約投資,合約總額突破新臺幣一億元,為ESG轉型帶來高效解方。 在「2025 TREE Award」中,獲得首獎的工研院低軌衛星射頻晶片團隊,及其他獲獎團隊包括工研院譜慧科技、Muscle Power,及車輛中心智控移動高科技、金屬中心IVC實驗室,均展現高度的技術整合、應用潛力與市場進展,為我國科技創業力注入新血。 「TREE新創主題館」即日起至5月23日於南港展覽館InnoVEX S區0524展出,誠摯邀請業界先進蒞臨交流,共同推進臺灣科研成果走向全球市場。 《圖說》經濟部技術司副司長周崇斌頒發「2025年經濟部研究機構創業潛力獎(TREE Award)」,肯定法人新創團隊科研商品化的努力成果。(圖/工研院提供) 《圖說》行政院長卓榮泰、經濟部長郭智輝蒞臨產業技術司TREE主題館,為科專前瞻技術研發新創團隊加油打氣。(圖/工研院提供)

經濟部科技研發主題館開幕 攜手聯發科、中華電信推動NTN驚艷全球

【民眾網方健龍綜合報導】COMPUTEX經濟部科技研發主題館今(20)日盛大開幕,匯聚工研院、金屬中心、紡織所、設研院等4大法人及網通廠商,展示30項創新技術與產業成果。例如在B5G/6G領域,經濟部攜手聯發科技、中華電信等指標企業,推動全球領先的非地面網路(NTN)技術實證與落地,成功完成多軌道衛星端到端驗證,更在今年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展會驚艷全球。這項創新技術協助網通廠商產品直接「升級」,不用更新既有硬體設備,經由軟體更新即可讓手機直接連上衛星通訊,讓使用者即使身處偏遠山區或遠洋海域,也能透過手機等終端裝置直連衛星通訊,大幅拓展應用場域與服務覆蓋。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郭肇中表示,技術創新是國家競爭力的關鍵,產業發展是經濟部的首要目標,產業技術司希望透過COMPUTEX這樣的全球指標級科技展會,為產業串聯國際資源。臺灣資通訊產業長期在全球供應鏈扮演關鍵角色,經濟部看準全球主要國家積極布局B5G/6G衛星通訊與AI,積極推動次世代通訊、AI試製線發展,確保臺灣在全球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例如NTN基地台系統的技術水準已與國際同步,落地實證成果更積極參與國際標準提案,布局NTN自主技術標準智財權,期望打造我國NTN衛星通訊供應鏈融入國際生態系。在AI方面經濟部不僅發展50條AI試製線,讓企業親身體驗AI導入後的製程效益,更已協助華城電機、台汽電綠能等儲能產業,運用AI智慧排程掌握充放電時機,讓綠電儲能效益最佳化、提升投資報酬。今年這項技術團隊POXA Energy也將成立新創公司,希望協助更多產業智慧升級。 經濟部科技研發主題館此次展出包含服務AI、沉浸式科技、製造AI、綠能永續與新世代通訊等五大領域的多元技術應用成果。例如已協助高雄榮總提升院內配送效率的「智慧醫療物流機器人」;能改善高齡者行動需求的「智慧護膝」;讓大型設備用手機就能3D建模的「照片級AI 3D建模技術」;應用於智慧圖書館的導引服務之「透明顯示與開放式系統技術」等。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希望帶領更多產業參與國際舞台,特別規劃7場技術論壇與近百場媒合活動,期待透過交流合作,推動臺灣ICT產業加速升級轉型,有效拓展國際市場。 2025 COMPUTEX 經濟部科技研發主題館展示技術如下: 1.B5G/6G NTN廣覆蓋基地台系統 多軌衛星通訊布局全掌握 工研院研發全球領先NTN衛星連網技術「B5G/6G NTN廣覆蓋基地台系統」,讓服務供應商不用更新既有硬體設備,經由軟體更新即可讓手機直接連上衛星通訊,感受陸海空3D通訊無死角的高速連網。此技術攜手產業完成多軌道衛星端到端驗證,如高軌衛星攜手中華電信,低軌衛星攜手聯發科技等,落地實證成果更參與國際標準組織提案,布局NTN自主技術標準智財權,期望打造我國NTN衛星通訊供應鏈,串聯產業上中下游從晶片、天線模組、基地台、使用者終端、電信營運商等融入國際生態系。 2.AI智能影像醫療物流機器人 助高雄榮總醫療物流效率提升 為解決醫護人力不足與繁重負擔,工研院研發「AI智能影像醫療物流機器人」,提升醫療院所的物流效率。兩大特色包括,第一,具備擬人化視覺,運用AI影像辨識技術,快速且準確地判斷前後方人員與障礙物。第二,智能情境感知,可依視覺回饋感知判斷情境並即時調整行動,可透過AI模組進行不同樣本訓練以持續增加識別物件。此技術已與高雄榮總合作並推展至義大醫療,提升醫療物流效率。 3.智慧彈性護膝 高齡護膝有一套 隨著全球高齡化趨勢加劇,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肌少症與行動力退化問題,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研發「智慧彈性護膝」,以創新織物電路板技術(Circuit Fabric)為核心,使用導電纖維取代電線與感測器,透過3D織造融入護膝一體成型,並整合藍牙肌電感測器與電刺激模組。該系統可即時監測膝關節活動角度及股內/外側肌群協調狀況,搭配治療師的訓練計劃,適時輔以被動式肌肉電刺激訓練,加速肌力恢復並縮短復健週期。產品通過ISO 10993生物相容性與多項國際安全標準認證,並具備100次以上的水洗耐久性,展現優異的安全性與實用性。 4.照片級AI擬真3D建模技術 大型機具用手機帶著走 為解決傳統3D建模耗時長、成本高與展品運輸困難的痛點,工研院開發「照片級擬真3D模型建構與展示技術」,協助產業加速數位轉型。兩大特色包括,第一,AI高擬真建模,採用3D Gaussian Splatting技術,使用手機繞拍3~5圈,即可完成擬真度95%以上的3D模型。第二,3D建模超快速,相較人工建模需一周,此技術1小時內即可完成,相較傳統作法成本高達數萬元,此技術僅需三成即可。此技術已與影月合作,協助國際展品3D建模,展品建模效率提升達90%,成為有大型機具的傳統產業行銷一大福音,加速虛實融合應用發展。 5.透明顯示開放式系統架構技術 圖書館可用智慧館員找藏書 為解決虛實融合應用系統平台封閉、不易擴充及無標準化功能介面痛點,工研院研發「透明顯示開放式系統架構智慧館員應用技術」,是遵循科納斯組織(Khronos Group)OpenXR 產業標準,的新一代透明顯示虛實融合應用系統解決方案。開放且彈性的標準介面,可運用不同廠牌、規格的透明顯示器,並加入前後鏡頭進行AI Inference 與Fusion虛實融合,可望協助系統整合廠商降低研發成本50%,高值化提升市場成本競爭力,發展智慧展館虛實融合應用,並快速複製導入博物館、圖書館場域, 提供虛實互動應用系統服務。 6.POXA Energy能源管理系統 工商業儲能營運成本降低50% 因應電力市場調度複雜與高維運成本,工研院研發「POXA Energy能源資產管理解決方案」,以軟體定義能源管理系統,協助業者靈活參與市場並提升資產報酬率。兩大特色包括:一、AI智慧排程,最佳化充放電時機,延長電池壽命逾20%、用電降低30%、IRR實測提升6.6%;二、支援No-code/Low-code介面,降低客製化門檻與維運負擔。技術已與華城電機、聯合再生能源、阿波羅電力、有成精密合作,2025年導入20座案場,維運成本可望降低逾50%,亦與台汽電綠能合作綠電儲能效益最佳化技術,並將於2025年第二季成立新創公司。 《圖說》經濟部今(20)日舉辦COMPUTEX 2025經濟部科技研發主題館開幕,展示30項創新技術與產業成果。(圖/工研院提供) 《圖說》工研院在經濟部技術司支持下,研發全球領先的「B5G/6G NTN廣覆蓋基地台系統」,手機僅透過軟體更新即可連接衛星,實現海陸空無死角高速通訊。(圖/工研院提供)

經濟部開放50條AI試製線 工研院化身「技術廚房」客製化產業需求

【民眾網方健龍綜合報導】面對產業高階驗證門檻高、試產成本重、設備驗證資源不足等痛點,經濟部請工研院盤點院內能量,陸續開放包括半導體、機械、車輛等AI試產線與應用場域,以協助中小微企業、新創公司、創新產品開發業者突破研發瓶頸、加速創新落地。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郭肇中及機械公會、電電公會車輛公會、電子設備公會、先進車用協會等相關公協會、業者代表實地參觀試製線設備,業者在意見交流時表示,工研院試製線就像一個五星級廚房,可以煮出各式各樣的菜,如能善加利用,支援不同業者挑選想客製化的菜色,將可協助產業加速開發新產品及降低所需成本。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郭肇中表示,傳統製造業在產品設計階段往往需要投入大量成本,面對國際關稅變動與成本壓力,縮短設計與開發時程、減少試製成本,已成為提升競爭力的關鍵。透過AI建模與試產線驗證,不僅能有效降低製程評估與打樣成本,更能在智慧製造過程中,將每個錯誤與瑕疵視為精準製造的寶貴經驗,透過反覆優化,讓「首件即成品」,大幅減少開發時間與降低成本,使臺灣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能奠定強韌、更具競爭力的實力。 司長郭肇中強調,為協助中小企業創新升級,應對關稅變局,經濟部已請工研院、金屬中心、紡織所等產業技術研發法人機構,陸續開放50條最先進的AI試製線,歡迎有需求的中小企業積極利用,透過創新技術強化競爭力,共創產業升級的新未來。 工研院副總暨電光所所長張世杰表示,工研院擁有少量多樣AI試產線與應用場域,提供多領域創新支援。例如在半導體領域的AI扇出型異質整合封裝試產場域,融合封裝製程與智慧監控技術,透過自主建模與3D布局提升訊號品質、縮小封裝體積,並與本土業者合作推動設備驗證,降低高階封裝門檻。 業者表示,透過此高彈性「技術廚房」,滿足AI晶片系統異質整合(含3D IC與AI晶片)快速試產需求,過去業者缺乏一座可快速試作、驗證與調整的「技術廚房」,透過工研院結合經濟部資源,建構具備設計導入、封裝對位、製程與AI監控能力的高階試產線,提供關鍵封裝與製程驗證服務,解決記憶體控制模組化、演算法頻繁變動下的開發瓶頸,協助企業驗證關鍵技術、降低開發風險、加速產品導入。這不僅提升開發彈性,更奠定臺灣在AI時代晶片異質整合的領先地位。 工研院機電系統研究團隊表示,此次為業者提供的AI試製線,涵蓋了金屬和塑膠成型零件生產、面板級先進封裝、智慧動力模組開發及電動車動力系統等多個領域,業者可以藉由這些先進技術試製線,提升製程精準度及生產效率,並確保產品的高品質。例如,試製線中可提供「AI音訊非破壞檢測技術」,就像挑選西瓜時透過敲擊聲音辨別,AI也能透過金屬聲波分析,判斷內部是否存在裂縫或瑕疵。利用AI分析金屬敲擊時產生的聲波,精確辨別金屬內部是否有裂縫或瑕疵,將檢測準確率從85%提升至98%。不僅大幅提高了金屬零件等高安全性產品的檢測精度,也有效保障了最終產品的品質。這些AI技術幫助業者降低報廢率,減少誤殺良品的情況,進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對環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機械公會理事長莊大立在座談會提到,試製線的AI課程可帶領機械業者突破AI導入門檻,期許工研院及相關法人可以平均分散到中南部場域進行,更接地氣為在地廠商服務;車輛工業同業公會副秘書長吳智魁指出,工研院投入高階試驗設備與AI建模服務,正好補足業界缺口,協助業者商品化落地,提升產業整體研發與創新能量。 面對未來發展,工研院將持續盤點產業需求,結合經濟部資源,加速關鍵設備升級與技術研發布局。經濟部期許AI試製線不僅是技術驗證平台,更能成為臺灣產業從研發走向量產、從創新連結商機的關鍵橋樑。透過「訂單拿過來,用AI試製線來做」的實踐精神,協助企業加速創新升級、創造產值高峰,帶領製造業穩健邁向智慧轉型新紀元,全面強化臺灣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圖說》工研院建置「中大型電動商用車AI結構設備與性能驗證示範場域」,整合油耗、能源效率與行車安全等關鍵議題,進行車體結構AI最佳化設計。(圖/工研院提供) 《圖說》工研院於「金屬與塑膠成型零件生產AI試產線」導入「AI音訊非破壞檢測技術」,透過敲擊聲音搭配AI金屬聲波分析,即時判別零件內部是否存在裂縫或瑕疵,提升品質控管效率與準確度。(圖/工研院提供)

蔣萬安見證中捷藍線簽約 盧秀燕:「姐弟同心」讓中捷七線齊發

〔民眾網諸葛志一臺中報導〕台中捷運藍線將於下個月開工,其中核心工程BM01機電標 14日舉行簽約儀式,市長盧秀燕攜手台北市長蔣萬安,並邀請新加坡、法國、韓國三國駐台代表共同見證。「姐弟同心!」盧秀燕表示,她與蔣情同姊弟,此次藍線將由台中捷運工程局自建,盼「姐姐做事,弟弟幫忙」由北市府捷運局傳承技術與經驗,在任內讓中捷七線齊發,提前完成整體路網規劃。 台北市長蔣萬安則肯定盧市長有遠見、有魄力,「台北、台中就是家人,姐姐說的話,弟弟一定全力以赴,沒有第二句話!」兩市捷運經驗象徵城市間的發展與跨域合作,期待雙方未來在更多領域深化合作。 簽約儀式在市府台灣大道市政大樓舉行,由台中市府捷運工程局長蘇瑞文與新加坡科技總裁趙文良、阿爾斯通運輸公司東亞地區務董事 MR. Toby Tiberghien、中鼎工程總經理李銘賢、現代樂鐵公司資深副總裁金正勳進行簽約。由於此次機電標工程由法國、韓國、新加坡及我國共同合作打造,因此也特別邀請新加坡駐台北商務辦事處代表葉偉傑、法國在台協會主任龍燁(Franck Paris)、駐台北韓國代表部代表李殷鎬到場一同見證。 「捷運大台中計畫再添重要里程碑!」市長盧秀燕致詞表示,感謝蔣市長與北市府捷運工程局長鄭德發持續協助,讓台中在新建規劃少走很多彎路。法國、新加坡與韓國三位駐台代表親自出席見證,盼藉此成功經驗加強與其它國家的合作。 台北市蔣市長指出,台北市在捷運發展已有多年實務經驗,兩市透過捷運建立深厚合作,不僅是台中交通建設的重要里程碑,也象徵對促進兩市發展的共同承諾,期待藍線完工通車時再次齊聚,見證光榮時刻。 台中市府捷工局長蘇瑞文說明,BM01標涵蓋全線機電系統、龍井機廠及二座主變電站等關鍵設施,為捷運藍線的「中樞與心臟」,由新加坡科技公司、法國阿爾斯通運輸公司、韓國現代樂鐵公司與我國中鼎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承攬。全長24.78公里,西起台中港,東至東區新建國市場,途經8個行政區、53個里,設置20座車站及1座五級維修基地,路線採高架與地下段並行設計。全線採用先進的CBTC通訊式列車控制系統(全自動無人駕駛),並配置28列電聯車,預計於民國123年完工通車。    

最新消息

地方

生活

警政

中港澳

專欄

更多新聞

公私協力守護工安 新北與北促會締結「安全伙伴」

【民眾新聞葉柏成新北報導】新北市勞動檢查處為提升營造業職安,今〈15〉日與營造業北區職業安全衛生促進會簽署「安全伙伴」合作協議,未來將由北促會成員協助轄內工地安衛管理、提升工安。新北市勞工局長陳瑞嘉、職安署北區職安中心主任曹常成、全國營造業職安衛促進聯合總會長蔡清為三人,出席共同見證,展現「公私協力、守護勞安」決心。 陳瑞嘉表示,每次看到職災發生都非常痛心,因為代表又造成一個勞工家庭破碎了,但是勞檢處的能量有限,必須優先提升勞工安全意識、落實企業自主管理,「勞動檢查只能是最後手段」。他期盼未來透過北促會的協助,未來能夠落實推動各項職安措施,共同攜手打造更安全的工作環境。 北區職安中心主任曹常成提醒營造業代表,工地安全絕對不能掉以輕心。他指出,「電梯井不得作為吊料口」,這類高風險行為極易釀成墜落事故,後果不堪設想;此外「開口處應確實圍設防護」,避免人員或物品墜落造成傷害;同時也強調「落實人員進場管制」,不能因缺工就讓非法移工、未接受勞安教育者進入,降低工地安衛風險。 市府勞檢處長林澤州指出,透過此次簽署,未來將運用北促會豐富的實務經驗與人力,包括辦理安全訓練課程、成立「安衛家族」、舉辦工地觀摩活動等,未來目標包括建置危害控制機制,甚至結合體感模擬訓練等,多角度協助提升工地整體安全水準。勞檢處將持續整合中央、地方資源,廣邀民間力量,共同提升新北工安。

聽見光的聲音—臺灣陶藝新銳獎宋立個展

【民眾新聞葉柏成新北報導】「聽見光的聲音—臺灣陶藝新銳獎宋立個展」,即日起至5月4日於陶博館B1陶藝長廊展出34件作品,帶領觀眾走進陶藝家構築的想像之地,看展仿如閱讀立體故事書般的意猶未盡。展訊詳情可參閱www.ceramics.ntpc.gov.tw陶博館官方網站。 陶博館館長張啟文表示,為推廣臺灣陶藝文化,陶博館辦理「臺灣陶藝獎」,秉持「見證典範、創建未來、豐富當下」的精神設立「卓越貢獻獎」、「創作獎」、「實用獎」三大獎項。宋立於「2023臺灣陶藝獎」獲選新銳獎首獎,他的作品充滿故事性的療癒風格,深獲評審喜愛。「2025臺灣陶藝獎」現正徵件中,歡迎陶藝創作者於4月30日前踴躍投件。另外,為鼓勵青年陶藝家勇於創作,將規劃「新銳獎」與「陶藝新秀計畫」合併,徵件辦法將另行公告。 他指出,宋立來自陶藝世家,因為期待能從各種角度觀看作品而選擇了立體創作,並在就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後開始真正認識陶瓷。陶瓷創作對於宋立而言,是一趟療癒的過程,創作多以動物為主題,正視生命與創作還有與自身的關聯性,在捏塑作品的過程中,創造各種角色,並想像著他們經歷過什麼,將面臨什麼,將自我注入各種角色中,敘述著不同片段的故事。 宋立表示,此次展覽主軸圍繞記憶、庇護、逃離與對話展開,從復古物件到鯨魚,從消逝的生命到藝術史的再現,藉由這些作品,希望觀眾沉浸故事中,並找到與自身經驗的共鳴,享受觀展的樂趣」。「移動的記憶版圖」系列作品透過不同的場景,如阿嬤家的老浴缸、老家的鐵花窗、古董家具,再現過往回憶,表達自己當時的種種情緒。 此外,「青色奏鳴曲」系列,在鯨魚的塑造上投射了許多自己嚮往的狀態,創造不同的角色,每個角色再進到不同的情緒之中相互對話。「畫芯」系列,以藝術史的經典作品為基礎,透過浮雕再現畫作的細節,使觀者看得如癡如醉。本展題材雖環繞在不同層次生命本我的探討,但各種動物、鯨魚及恐龍造型的作品表現卻靈動有趣,十分療癒,讓觀眾不禁發出會心一笑  

中壢老街溪彩繪公共藝術 開啟與環境共生共榮城市契機

【民眾新聞葉柏成桃園報導】桃園市中壢區老街溪公共藝術計畫不僅是一場視覺美化行動,更是公共藝術如何與城市肌理共存的實驗場。這些藝術作品如同記憶的觸媒,讓人們在步行、駐足、凝視之間,感受到環境與心靈的對話。備受中壢市民所關注的老街溪第二期公共藝術設置有幾項特色,包括實體空間環境清潔、老舊鐵皮更換、石棉瓦更換、牆面飾材刨除、外牆及窗框防水除鏽等。 在漫游城市記憶的藝術風景中,中壢老街溪側面塗佈彩繪的公共藝術,在邁入第二期的豐沛多彩之際,為眼前景觀營造出不同的和煦與交融,老街溪所展露出的強韌生命力,在色彩幻化與動植物根源契機下,備顯家園生命維繫的可貴,建構出一齣齣美麗的真情故事,格外受到關注與期待。 這項計畫以「城市漫遊」為核心概念,透過藝術的轉化,連結社區歷史、環境紋理與人文記憶,使老街溪沿岸成為富有故事性與藝術性的公共場域。這不僅是一次街區美化的藝術行動,更是一場與居民共同書寫地方文化的新旅程。 此計畫由藝術家暨策展人張惠蘭教授與呂政道建築事務所策畫執行,藝術家團隊計有張惠蘭、郭奕臣、黃蘭雅、梁軒睿、王崧合與張芸家等人,在專業職能的團隊策畫與執行作業下,為老街溪眼前家屋房舍的藝術舖陳、鮮豔色彩的跳動與影像的凝聚與流動,展現不同以往公共藝術的格局,使溪邊街景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計畫策展人張惠蘭表示,公共藝術理應是建構在公眾的物件上,但老街溪的側面塗佈彩繪公共藝術則是落在民間私宅上,這是一項重大突破,承襲社會改造的信念,在此基礎上對應出鮮明的角色,讓公共意識成為民主的媒介,卻也在尊重地方倫理與認知下,為此公共藝術的發展與施行展現契機。 張惠蘭認為,計畫從文史現況中找尋歷史的記憶,從居民認同中爬梳文化的深廣度,在可塑性的藝術景觀中謀求心境的提昇,進而用眼觀察,用心體會,放大了視野,開闊了胸襟,為公共藝術所延伸出的視覺觀感及心靈認知找到了生命提昇的佐證。 她說,基於老街溪的城市面向特質,在計畫中呼應了老城改造的既有政策,在公共藝術的基礎上回應過往歷史,用清新的眼光預測未來,在推動城市更新計畫的前提下,賦予城市主體的繽紛多彩與細緻多元,這是公共藝術發揮功能投射能量的重要一步。 此次公共藝術計畫以「顯影家屋」為概念,透過視覺藝術將老街溪沿岸的建築與庭院融入人文記憶重新呈現,讓過去的故事因旅人的駐足而被重新聆聽。 本身也是中壢人的張惠蘭教授認為,中壢作為多族群共居的歷史交匯點,其文化樣貌隨時間流轉,融合而生。後巷沿著溪的卵石,彷彿是社區的說書人,細訴著這片土地的點滴,而公共藝術便是開啟這段對話的橋樑,讓居民與訪客在走訪溪畔的過程中,感受到歷史的溫度與文化的厚度。 她說,公共藝術的實現價值,也是民眾的參與所得到的回饋機制,使教育成為重要媒介,經由民眾參與的介入和環境教育的推廣,凝聚常民對文化美學的體悟,喚起文化公民意識,使老街溪的側邊步道與整體長廊公共藝術的視覺感,也在藝術造景的蘊化下完美呈現。 整個計畫呈現環境與人文的交融,藝術作品則與老街溪的自然環境共生,讓視覺語言成為時間與空間的橋樑,從視野的觀察到印象的掌握,老街溪的自在與清澈,讓人驚嘆連「溪哥」都回來了。同時,公共藝術作為媒介,則透過藝術的表現方式,連結城市記憶與社區關係,形成成長的藝術場域。 同時,也藉由色彩與圖像的地域敘事功能,使建物色彩計畫進行牆面塗佈與壁畫結合AR數位技術,形成裝置藝術與後巷花園美學描繪中壢的文化新貌,藉此形塑未來城市意象。在社區參與與共創部份,則透過系列工作坊形式與在地居民、學校、文史團體及產業機構合作,使公共藝術不只是觀賞的對象,更形成互動的載體。 備受中壢市民所關注的老街溪側面塗佈繪公共藝術設置,在身兼藝術家的計畫策展人張惠蘭教授與呂政道建築事務所策畫執行,以及藝術家團隊所組合而成的專業藝術創作與展現的精彩作品,在整個老街溪的水廊步道上,賦予它亮麗與靈動的一面,也將公共藝術與人們及城市在稹密互動上,產生了親密對話的情愫,也讓藝術家們在此展演的舞臺上,展現創意與巧思,為老街溪妝點新的生命且備受期待。 第二期公共藝術設置有幾項特色,包括實體空間環境清潔、老舊鐵皮更換、石棉瓦更換、牆面飾材刨除、外牆及窗框防水除鏽等;另外,建築立面藝術化的設計,則是透過環境色彩調查後進行建築立面色彩計劃與執行立面塗裝與壁畫繪製、鐵皮屋頂與圍籬彩繪與鐵窗結合裝置藝術等。 在雲端網絡系統部份,則以AR結合壁畫效果呈現,並藉由媒體宣傳、平面刊物及網路媒體報導、數位影音、紀錄片拍攝等作業來強化外界對老街溪彩繪公共藝術的正面印象。同時,專業策展團隊也因執行社區藝術工作坊及藝術導覽活動,而形成與外界的稹密對話與寓存的交流功能,為計畫案帶來期待與亮點。 老街溪公共藝術計畫不僅是一場視覺美化行動,更是公共藝術如何與城市肌理共存的實驗場。這些藝術作品如同記憶的觸媒,讓人們在步行、駐足、凝視之間,感受到環境與心靈的對話。 計畫團隊期待透過更多社區參與計畫,讓居民成為藝術的共同創作者,進一步深化地方文化的認同感與連結。在科技的助力下,藝術的呈現方式也將更加多元,為城市公共空間帶來更多可能性。

汐止三通二階案審議通過  改善保長里交安及消防救災

【民眾新聞葉柏成新北報導】新北市汐止區保長里及周邊地區的交通問題,獲得政府關注,且已提出改善方案納入汐止三通二階案檢討變更,今〈15〉日經濟部都委會第1076次會議審議通過,著手解決當地居民日常交通及消防救災困難的問題。 城鄉局長黃國峰表示,目前汐止區保長里及周邊居民的主要進出通道面臨多項困難。北側的長興橋及主要通行道路長興街1段,因受到北側鐵路軌道及兩側密集住宅區的限制,使橋梁、道路均無法進行拓寬作業。 另外,當地居民必須藉由南側大同橋通往聯外主要道路大同路3段,然而通往南側大同橋須穿越鄰近貨櫃廠區的工業區通道,且與貨櫃公司內部的運輸車輛與吊裝機具動線交錯,存在著重大公共安全隱憂,尤其更危害居民日常通行安全,且此橋梁屬於民間建設與維護的橋梁,市府無法直接監控其使用與維護,這使得當地交通更加混亂,並影響到公共安全,特別是在緊急事故時,消防救災難以順利進行。 黃國峰指出,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市府跨局處通力合作經過詳細評估後決定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將施作由保長路銜接至保長坑溪之跨河橋梁並通往大同路三段之聯外道路,道路全長約300公尺、寬度10公尺,並配置雙向二車道及人行道,初步評估總工程費用約3.5億元,後續由市府新建工程處負責土地取得與道路開闢等相關作業。 此方案也在規劃過程中盡量避免了大量拆遷,以力求發展需求及居民權益的平衡,未來不僅能解決交通擁堵的問題,還能在緊急情況下,確保消防及救援車輛能順利通行,提升災害應對能力。 他說,此項計畫的通過,預示著汐止區交通困境的改善進入實踐階段,本府也將持續關注並推動相關基礎建設的進行,以確保居民的生活品質及公共安全,持續落實市長於行動治理對於地區需求的承諾。  

結合武術戲曲與傳藝 龍華創意宋江陣勇奪全國第三名

【民眾新聞葉柏成新北報導】2025全國創意宋江陣頭大賽決賽,日前在高雄市內門順賢宮舉行,來自全台共7支頂尖隊伍展開激烈競技,龍華科技大學宋江陣團隊發揮創意,融合現代新武術、戲曲及敘事等創意元素,精采表現引人入勝,震撼全場,現場觀眾紛紛鼓掌讚賞,最終勇奪第三名佳績,表現相當優異。 龍華學務長王延年表示,龍華宋江陣是學校別具特色的文化,為了讓更多人理解並體驗宋江陣的獨特魅力,每一次的比賽及表演都全力以赴,在傳統宋江陣武術基礎上努力帶給觀眾創意與驚喜,博得滿堂喝彩。近年更嘗試融入現代熱門音樂,並以戲曲戲劇等形式進行創新演出,讓宋江文化煥發出新生命,期待傳承與保存這項傳統民俗文化。 他強調,龍華科大學子今年展現驚人的熱情,表演成員不再侷限於社團成員,更多了許多原先不曾接觸過宋江陣文化的成員。儘管新成員表演經驗較為青澀,仍利用空堂時段及假日全力準備此次比賽,團隊合作精神令人感動,期許未來有更多人加入,展現龍華宋江魅力與熱情,也促進藝陣文化的世代傳承。 王延年指出,龍華科大宋江陣團隊由民俗藝陣社、龍韻鼓陣社及龍騰獅陣社等社團成員為主,並加入學校電子系、數位商務系及觀光系等熱愛傳統民俗藝陣的同學,師生們辛苦排練,力求精益求精,臻於完美,誓言再戰大會舞台,共創榮耀。 龍華宋江陣團隊今年以戲劇形式呈現「田都元帥」的故事,由唐朝安史之亂歷史背景展開序幕,演出樂官雷海清至死仍效忠唐皇室的故事。宋江陣與新武術的結合展現了傳統陣頭的文化底蘊與精粹,而鼓陣的加入讓整體氣勢更加磅礡有力,最後,官將首的肢體動作與力量更將氣氛嗨到最高點。 現代元素與傳統藝陣看似衝突,但經由戲劇形式與音樂的融合,激盪出絢麗的舞台效果,為現場觀眾帶來一場聲光俱佳、精采絕倫的視覺饗宴。    

雙北合力打詐 北台全家1780店推廣地籍異動即時通

【民眾新聞葉柏成新北報導】新北市地政局為防範不動產詐騙,積極推廣「不動產地籍異動即時通」,受理案件累計至3月抵達94305件,績效全國第一,近日更是創全國之先,與台北市地政局跨市合作,推出全家便利店的店內廣播宣導,運用有趣的廣播短劇、生動的聲音表情,在民眾入店選購、排隊結帳的同時,用耳朵輕鬆接收資訊,了解申辦地籍異動即時通的重要性,保護自己跟家人的不動產。 地政局長汪禮國指出,新北市與台北市分別有近300萬筆、近160萬筆的土地及建物,雙北市不動產所有權人數合計約320萬人,需要更大力的推廣地籍異動即時通,才能架構起緊密的不動產詐騙防護網,透過民眾即時察覺不動產登記異狀,有效阻攔詐騙集團犯行、截斷其金流,在第一時間啟動地政、檢警合作機制,提供相關資訊以利檢警偵查,全力打擊詐騙犯罪。 他說,雙北的地政局推動地籍異動即時通不遺餘力,基於雙方長期緊密交流的基礎上,這次攜手合作在全家便利商店北北基1780間分店放送宣導廣播2個月,廣播內容主要以台語發聲,搭配短劇詼諧情境,深入各處街道鄰里讓更多民眾「聽見」,增加民眾對此項服務的了解進而主動申辦,防止不動產被不當移轉或設定抵押權。 地籍科長王珮榕提醒,民眾可至各地所或上網免費申辦地籍異動即時通,申辦完成後,只要不動產被辦理登記及異動完成時,都會以民眾所留的簡訊或電子郵件通知,民眾在第一時間掌握不動產權利異動資訊,還可以將該服務通知對象設定為自己信任的家人,家人間互相提醒,避免落入地面師佈設的詐騙陷阱。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