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秘書長專欄】《行銷包裝,在 AI 推薦面前不值一提─為什麼現在消費者不選你?因為 AI 根本不敢說出你的名字》

文/郭士維

S 95150249
圖片來源:AI生成

還在下廣告、做包裝、寫文案?
當你努力吸引目光的時候,消費者早就換了一種決定方式。

他們不再搜尋「好吃甜點」,他們問的是:「有沒有不會脹氣的湯?」「有推薦給孕婦吃的低糖甜點嗎?」

你不在推薦清單裡,並不是你不夠好,而是AI 根本不敢講出你的名字。

我們的搜尋方式變了,只是多數品牌還沒跟上。還記得你上一次在手機上找東西的方式嗎?

也許你是:
對 Siri 說:「最近腸胃不好,有推薦的甜點嗎?」或者問 ChatGPT:「有沒有適合女生送禮的小巧甜品?」甚至直接在 Google 輸入:「附近有不會太油的燒臘飯?」

你會發現,我們早就不再輸入關鍵字,而是直接說出「情境」和「需求」。我們不是想看到十個連結,我們想要一個「被理解」的答案。

問題來了──消費者的搜尋方式早已改變,但多數品牌仍用舊時代的說法,期待被新時代的系統選中。這,就是錯位的開始。

不是你不夠好,是 AI 根本看不懂你

過去我們相信:文案寫得動人、包裝夠精美、圖片夠吸睛,就能抓住顧客。但今天的 AI 不看情懷,它看的是資訊完整度與語境明確性。AI 推薦不是「誰聲音大」,而是「誰講得清楚」。

如果你的商品敘述沒有:
寫出用途
列出成分與使用限制
說明適合對象與使用時機

那麼再好的產品,AI 也不敢輕易推薦;你沒有錯,但你需要學會一種新能力:讓AI能放心說出你的名字。

你家商品為什麼永遠不在推薦清單裡?

模擬一下現在真實的消費提問:
「最近天氣悶熱,有適合女生帶去辦公室的清爽午餐嗎?」
「我正在減糖,有沒有甜點可以吃但熱量不高的?」
「晚上吃太冰會脹氣,有推薦溫和好消化的湯品嗎?」

再看看你家的商品頁怎麼寫:
>「滑順綿密,每一口都是真材實料,是你午後的療癒小食。」
「焦糖香氣濃郁,入口即化,是你最甜的獎賞。」

這些語句對人來說或許很有感,但對 AI 來說,這些文字沒有標籤、沒有語境、沒有結構性資訊。

它根本無法理解這是什麼:
熱食還是冷食?
含糖或無糖?

什麼時間吃?適合誰吃?有無禁忌?
>AI 不選你,不是你不好,是你沒說清楚「能幫誰,在什麼情境下解決什麼問題」。

三種品牌對應心態,你是哪一派?

▍搜尋派
>「我們做的不是為了今天被找到,而是為了未來被 AI 選中。」

這群人知道,下一個入口不是搜尋引擎,而是語音助理與 AI 回應。
所以他們這樣寫商品頁:
商品類型|低糖布丁、冷藏甜點
適合時間|睡前、晚餐後
成分說明|無明膠、無咖啡因
適用族群|孕婦、兒童皆可
這不只是資訊完整,而是幫助系統有信心在回答中提到你。
▍觀望派
>「就算沒接 AI,這種寫法也讓廣告文案好寫、轉換率更高。」

他們發現,只要把文案從「情緒敘述」調整為「條件標籤」,
顧客更快做決定,行銷團隊更容易對應不同族群。

❌ 舊寫法:
>「經典復刻焦糖香,濃郁滑順,入口即化,是你午後的甜點獎賞。」

✅ 新寫法:
>「冷藏甜點|低糖|不含明膠|適合孕婦、素食者|晚間放鬆推薦」

這樣的語境資訊,能讓顧客對號入座,也讓行銷更精準。

▍抗拒派
>「我平常就這樣講啊,只是沒寫下來而已。」

這群人最實際。你說:「這套餐不會太膩,晚餐吃剛剛好」,那就寫進商品頁:
>「套餐組合/低鹽/無添加味精/適合晚餐食用/不適合3歲以下兒童」

你沒有改商品、也沒有改策略,只是讓你平常會說的話,變成 AI 看得懂的敘述。
這不是寫作技巧,是知識格式化。

推薦入口時代,你的敘述就是你的競爭力

這不只是技術趨勢,而是你能否在未來市場中「被指名」的關鍵。
今天的消費決策流程,不再是「自己查、自己比較」,而是「問一個 AI,直接信任答案」。
那麼 AI 要從哪裡找這句推薦話?
答案是:從你的商品頁、網站結構、評論語句中找出能轉述的資訊。
>如果你沒有寫出這些「語境敘述」,AI 就不會說出你的名字,你連「被考慮」的資格都沒有。

AI 不選你,不是你不夠好,而是你沒講清楚

你不是沒努力、不是不用心,只是還習慣用「寫給人看的方式」說明,
而不是「寫給系統能判斷的方式」來呈現。

AI 不是來否定你,而是提醒你:
>現在,光是產品好已經不夠,你得說得夠清楚,才有被講出來的機會。

一段商品敘述,不再只是品牌溝通,而是你能不能成為「下一個被推薦」的答案。

>讓 AI 願意說出你,讓它敢為你負責,就是這個時代給「說得清楚的人」的紅利。
那麼,你準備好了嗎?

作者介紹|
郭士維(SGK)|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秘書長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