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Business Insider》報導,生成式AI領頭羊OpenAI正評估打造消費級健康產品,其中包括一款以生成式AI為核心的「個人健康助理」,顯示該公司計畫從ChatGPT主業拓展至醫療健康領域。
儘管OpenAI尚未對此給予《路透》相關回應,報導進一步指出,OpenAI近月已進行多項與醫療策略相關的人事布局,包括:六月聘請醫師社群平台Doximity共同創辦人葛羅斯(Nate Gross)出任健康策略主管;八月再延攬前Instagram高層亞歷山大(Ashley Alexander)出任健康產品副總裁,似乎正為醫療新業務鋪路。
10月在全球最大醫療盛會「HLTH醫療科技年會」上,葛羅斯透露ChatGPT每週活躍用戶約達8億人,其中相當比例用於諮詢健康與醫療問題。此趨勢凸顯AI在健康資訊取得上的巨大需求,也促使OpenAI思考如何提供更可靠的健康輔助服務。
事實上,科技巨頭早已多次嘗試將AI應用於個人醫療管理,但成功突破範例有限。例如:Google於2011年關閉其健康紀錄平台Google Health,Amazon於2023年終止Halo健身手環業務,微軟(Microsoft)亦早早就停止HealthVault服務,主因皆是「用戶黏著度不足」。
業界分析,OpenAI若能結合ChatGPT的自然語言理解能力與醫療數據應用,將可能打造出可用於健康追蹤、症狀分析、用藥提醒與醫療諮詢輔助的整合平台,對現有健康應用市場形成衝擊;不過,如何在AI準確性、資料隱私與法規遵循間取得平衡,仍是推動醫療AI落地的最大挑戰。
OpenAI近年逐步走向商業多元化,包括企業版ChatGPT、教育與創作者工具等,而醫療健康被視為其下一個高潛力戰略領域。若此計畫落實,將代表生成式AI正式跨入消費醫療市場,正式與Google、Amazon及Microsoft在健康科技戰場交鋒。
值得注意的是,AI熱潮背後的風險逐漸浮現。科技媒體《Wccftech》指出,有消息人士透露,OpenAI近月虧損持續擴大,市場對其高估值是否合理產生疑慮;同時,軟銀集團(SoftBank Group)與OpenAI於日本設立的合資企業原計畫於9月啟動,但因進度延宕,直到上週才正式成立。
軟銀過去多次在科技浪潮中大起大落,2000年網路泡沫時期,孫正義曾因大量投資新創而幾近破產;後來推出的願景基金(Vision Fund)雖募集超過1,700億美元資金,但整體報酬率多年仍徘徊於盈虧平衡邊緣。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近日在《金融時報》專題《The Minds of Modern AI》中,明確回應外界將AI熱潮比作「網路泡沫」的說法,強調人工智慧浪潮並非虛幻炒作,而是建立在真實且強勁的運算需求之上。黃仁勳強調:「在AI時代,沒有『黑光纖』(Dark Fiber),幾乎每一顆GPU都在運作中。」
所謂「黑光纖」,是指1990年代網路泡沫時期,電信業者大舉鋪設光纖電纜以因應預期的龐大網路需求,但實際用量遠低於預期,大量光纖閒置,投資報酬率幾乎歸零。黃仁勳指出,當年的泡沫源於「過度建設、需求不足」,而現今AI產業則是恰恰相反,因為運算資源供不應求。
儘管部分投資人擔憂AI股價飆漲重演網路泡沫,黃仁勳強調,AI的需求結構不同於當年。現今企業與政府對AI投資帶來的是真實產能與生產力,而非僅僅是市場投機。例如雲端運算商如微軟(Microsoft)、亞馬遜(AWS)、Google等,都正積極整合輝達的AI晶片與運算平台,以滿足模型訓練與推論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