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統計資料顯示,各類詐騙案件仍持續高發,尤其是網路交易、投資理財與交友互動相關的手法,成為民眾最容易受害的領域。詐騙手法多樣化,不僅案件數量持續攀升,財務損失也呈現逐漸擴大的趨勢。從追星粉絲、網購消費到投資理財,不少民眾在未加查證的情況下,可能瞬間陷入財務風險。專家提醒,在日常網路交易、投資行為及社群互動中,保持警覺、理性判斷,是避免受騙的首要措施。
10月常見五大詐騙手法 網購與投資最易受害
依近期月數據分析,案件受理數排名前五的詐騙手法分別為:
1、網路購物詐騙:詐騙者假冒商店或販售虛假折扣商品,誘導消費者付款後無法收到商品或收到與描述不符的貨品。
2、假投資詐騙:利用高報酬誘惑或假冒投資平台,吸引民眾投入資金。常見手法承諾短期高利回報,保證本金安全。
3、假交友(投資詐財):詐騙者透過社群或交友平台建立信任,再引導受害者投入假投資。手法多利用情感綁定,使受害者不疑有他。
4、色情應召詐財:假冒網路應召或色情服務,誘導民眾支付費用,實則詐取金錢。
5、假交友(徵婚詐財):假冒婚戀交友,藉建立信任、承諾未來婚姻等名義,誘導匯款或購買禮物。
這些手法雖形式各異,但共通特點是利用受害者心理期待、貪小便宜或信任心態下手,增加受騙機率。

10月財損排行榜 假投資與交友手法損失最大
若依財產損失金額排序,10月數據統計顯示前五高損失手法為:
1、假投資詐騙:由於受害人往往信任對方專業背景,加上貪圖短期高利,單案投入資金龐大,因此財損金額居高不下。這類手法多連續多月持續運作,讓人防不勝防。
2、假交友(投資詐財)詐騙:受害者往往因感情信任而放下戒心,投入資金後不僅無法追回,還可能再被施加追加投資壓力,使財損進一步擴大。
3、假檢警詐騙、詐騙者冒充警察、檢察官或其他執法人員,以「你的帳戶涉及洗錢或詐騙案需協助調查」為由,要求受害者匯款至所謂安全帳戶,或提供金融資訊。這種手法的危險在於利用民眾對公權力的信任,加上恐嚇、急迫感營造壓力,受害者容易在短時間內做出匯款決定,造成高額財損。
4、網路購物詐騙、財損金額雖單筆不如投資詐騙高,但因案件數量龐大,累積損失也相當可觀。特別是小額高價商品交易,像是手機、名牌包等,受害者投入金額雖不多,但損失比例高,容易造成財務困擾。
5、假交友(徵婚詐財)詐騙:這類詐騙通常涉及長時間的感情經營,使受害者難以察覺警訊。一旦投入資金,金額可能相當高,尤其對單身、渴望婚姻的族群影響更大。

防範詐騙必守三原則 停、看、聽最重要
警方及資安專家建議民眾,面對網路交易或投資應遵循「停、看、聽」原則:
• 優先使用官方認證平台交易,避免隨意匯款給陌生人。
• 對投資平台或交友對象做查證,確認真實性與合法性。
• 匯款前再次確認收款方資訊,勿輕信電話、簡訊或社群催促。
同時,民眾可撥打165反詐騙專線,或至165打詐儀錶板查詢最新詐騙案例與防範資訊。
防詐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不僅政府單位,平台、偶像、學校及社群也應積極宣導相關知識。透過教育與宣導,提高民眾的警覺性,才能有效降低詐騙案件發生率。
民眾也應理性交易、保持警覺,遇到高額投資、優惠或情感誘導訊息時,務必多方查證,才能真正守護自身財產安全。
文/陳逸群
(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 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