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ISO專欄】味見未來《供應鏈不是鏈,是網:從「鏈」思維走向「協作網」的新時代》

文/VAISO

S 95150427
圖片來源:AI生成。

有天中午,你走進熟悉的麵店,卻發現平常最愛的番茄牛肉麵竟然停售。店員無奈地說:「總部晚了一個禮拜還沒到貨,全部門市都停了。」你以為只是個小意外,實際上,這種「小中斷、大影響」的事件,在餐飲供應鏈裡比你想像的還要頻繁。只要一個節點出問題,最終就可能導致顧客端的產品斷層。從番茄、牛肉、辣椒粉、到芭樂乾,沒有哪一項是絕對穩定的。

2024年初的「蘇丹紅事件」,讓多款知名品牌的食品緊急下架,八方雲集、蝦味先等都被波及;原因不是產品本身,而是來自上游紅辣椒粉驗出問題,讓整條供應體系瞬間停擺。另一邊,由於氣候異常導致原料短缺,許多健康品牌的芭樂乾也進入缺貨潮,讓供應商與零售商措手不及。這些案例證明,今天的食品產業已不能再依賴過去那種線性、被動的「供應鏈思維」。

傳統供應鏈強調垂直整合與成本控制,但當前市場的變化節奏早已超過它的反應速度。新品週期更短、顧客需求更多變、品牌聯名更頻繁,要應對這樣的挑戰,我們需要的是一張能夠即時串聯、分散風險、共創價值的「協作網」。這張網,應具備三大特質:彈性多點備援的供應架構、資料即時共享的平台機制,以及 AI 預測與模擬決策能力。

我們實際協助過的品牌常常在規模化、跨國或跨品類布局時卡關,問題不在產品不夠好,而是後台仍停留在「一條鏈」的思維。當備料標準化無法落地、原物料無法共用、冷鏈缺乏中控調度時,品牌創意與營運就很難同步。導入「平台型供應架構」,強調讓每個節點都能互備、連線與資料回饋,像是一場餐飲 LAN Party,每位參與者都是夥伴與備援者。不是誰最快做完,而是誰能持續連線;供應鏈的下一步,不是擁有全部,而是串起所有。

未來的競爭關鍵,不再是誰的工廠大,而是誰的網絡穩、誰的反應快。食品產業的下一步,不只是「撐住」原物料漲價或配送延遲,而是如何與供應商、加工商、物流、品牌前線一起編織出一張韌性更強、資訊更流動的「食業協作網」。鏈會斷,但網會撐。這才是下一代食品產業真正的競爭優勢。

 

作者簡介/VAISO

金牛座 O 型。結構控制狂,卻相信彈性才是未來的答案。最近希望身為顯示者的天賦角色,能在產業裡發動影響,串連協作之網。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