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在中國市場銷量10月驟降至26,006輛,年減35.8%,創下三年來最低紀錄。根據中國乘用車協會數據顯示,特斯拉中國市占率同步滑落至3.2%,遠低於9月的8.7%,凸顯在中國車市競爭白熱化與需求轉弱下,特斯拉在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盡顯疲態。
根據《路透》報導,儘管內銷不振,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上月出口量卻增至35,491輛,寫近兩年新高。值得注意的是,9月剛上市的長軸距六人座「Model Y L」並未成功拉抬銷售動能,顯示中國市場對特斯拉新款車型反應冷淡。
反觀中國新勢力品牌小米汽車(Xiaomi)同月憑藉SU7電動轎車與YU SUV系列創下48,654輛的銷售新高,雖然其車型發生多起事故引發安全疑慮,仍反映本土品牌的強勢崛起。報導分析指出,隨著北京當局補貼與稅收優惠退場,消費信心轉弱,中國整體汽車銷售於10月出現預期中的放緩。
特斯拉歐洲銷售同步受挫,10月在德國、西班牙、荷蘭及北歐市場銷量低迷,顯示其全球需求普遍疲軟。中國仍是該公司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市場,若市占持續下滑,恐對營收影響擴大。
與此同時,日本車廠也面臨來自中國電動車品牌的壓力。日本第二大車廠本田(Honda)近日下修全年獲利預估兩成,調降亞洲銷售目標至92.5萬輛,較原先計畫減少超過10%,主因包括:美國關稅新制、荷蘭晶片供應商Nexperia短缺,以及中國與東南亞市場競爭惡化。
至於BYD等中國車企,近兩年則在泰國與印尼積極擴張,成功搶佔日系品牌原有市場。業界人士表示,「東南亞市場正迅速被中國品牌影響,成長速度令人驚訝。」
儘管本田加碼布局印度市場,計畫將其作為電動車生產與出口基地,但分析師認為,該品牌的汽車部門結構性問題更為嚴重,汽車事業已連三季虧損,相較下機車部門獲利逆勢創高。目前本田將全年銷量預估由362萬輛下修至334萬輛,其中晶片短缺導致減產11萬輛。
在北美市場方面,本田雖維持總銷量的42%,但受墨西哥廠停工與美加產線調整影響,營運預估將遭約1500億日圓(約9.95億美元)衝擊。股價今年以來下跌1.4%,遠遜日經225指數近28%漲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