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CNBC》報導,中國10月工業企業獲利再度急轉直下,官方數據顯示年減5.5%,創四個月來最大跌幅,也一舉逆轉9月強勁反彈的氣勢;面對美中關稅摩擦、製造業景氣持續收縮以及內需疲弱難振,外界憂心中國經濟仍深陷通縮與需求不足的困局。
中國國家統計局進一步指出,今年前10個月工業企業利潤僅年增1.9%,較1至9月的3.2%增幅明顯放緩,顯示企業端復甦動能仍不穩定,部分產業仍受到庫存壓力、成本上升與市場需求不振的多重夾擊。
中國10月工業利潤走弱的另一個主因,是美中貿易緊張再度升溫,美國總統川普最初威脅,若中國未改善出口補貼與產能政策,美方可能對中國商品全面加徵100%懲罰性關稅,使中國出口面臨極大不確定性;儘管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在南韓達成協議,使部分中方產品的關稅有所下降,短期為製造業帶來些許緩和,但中國企業對未來外銷前景普遍仍抱持謹慎態度。
製造業數據同樣顯示中國景氣仍偏弱,官方製造業購買經理人指數(PMI)在10月滑落至49.0,不僅低於市場預期,也寫下近半年新低,數值若低於50即代表景氣收縮,顯示工廠接單、庫存調整與生產動能仍未全面回穩。
分析師指出,雖然中國部分電子、汽車及綠能產業仍具韌性,但傳統製造、出口代工、鋼鐵與化工等產業的供需失衡嚴重;加上北京持續推動調節「產能過剩」的政策,使部分高耗能產業的生產活動更加受限。
通膨方面,中國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0.2%,終於結束長達數個月來的負成長,核心通膨更跳升至1.2%,創下2024年2月來新高;然而,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認為,此數據「不完全反映實際消費」。按陸挺推估,核心通膨中約有四分之一屬於黃金價格飆升所帶動,與中國本地需求並無直接關聯。此外,中國官方租金下跌幅度被低估,使整體通膨看似回升,但實際反映的是內需疲弱與住房市場降溫,並非整體經濟回暖。
陸挺直言,中國自2022年底以來一直處於「溫和衰退」區間,而2025年下半年起的經濟動能再度走弱,意味通縮陰影並未真正消散。陸挺分析,房市尚未落底、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消費信心偏弱,加上外部關稅風險升高,均使中國難以快速脫離低通膨甚至通縮的結構性困境。
多數國際機構也認為,雖然中國官方推動多項刺激政策,包括:降低利率、加速基建支出、鼓勵消費等措施,但在債務壓力、房地產去槓桿與地方財政收縮的情況下,政策傳導效果受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