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蔡富丞/綜合報導】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攜手推出的「烽火船說-水下文化資產特展」,是繼「藏水覓趣」與「潛行探索臺灣」兩大獲得廣泛好評的水下文資特展之後,再度精心策畫呈現的全新特展。展覽以戰爭及沉船為主題,帶領觀眾深入了解臺灣海戰歷程及與之相關的沉船遺址,感受水下文化資產深厚的背景底蘊,也藉由沉沒於歷史中的船隻提醒我們回望過去、思考今日的和平得來不易。「烽火船說」特展自7月於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開展後,於26日在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開啟巡迴展第一站。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陳濟民於金門場開幕式表示,金門自古以來就是閩臺海上之交通樞紐,當地豐富的軍事遺跡,深刻地承載著過去的戰爭歷史記憶,而臺灣周邊海域的水平面下,同樣保留了許多記憶刻痕。為妥善保存維護珍貴的水下文化資產,我國訂定了《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施行至今適逢10周年,在這別具意義的一年,能將水下文化資產的故事延伸到這片充滿歷史意義的土地,相信豐富的展示內容,可以帶給觀眾朋友對於海戰歷史及沉船出水遺物有更深刻的理解及認識,也期盼透過理解過去的烽火歲月,引發歷史反思與以古鑑今的啟發。

金門場展覽內容分為三大主題區域,首先是「臺灣海洋戰爭史」,以創新的互動投影技術呈現自明清時期至二戰期間臺灣重大的海戰歷史事件,重現金門料羅灣、安平、澎湖、基隆、淡水、臺中與高雄等地的戰役現場,讓觀眾在踩踏特製地圖的同時,感受戰爭的火光與硝煙。
第2個展區「臺灣沉船故事」介紹臺灣8處重要的列冊沉船遺址,包含清朝時期往返臺灣與中國沿海的中式商船、19世紀中晚期的西方船隻,以及二戰時期的相關軍事船艦。這些沉船的發現,不僅為19至20世紀的閩臺海上貿易及中西造船工藝史提供重要線索,也見證了臺灣與世界交流的緊密程度與戰時局勢的動盪。
最後,在「守護與永續」展區,設計多樣的互動遊戲向觀眾傳遞保護水下文物的意識,為親子家庭提供寓教於樂的學習體驗,讓每一位參與者對水下文化資產的保護與永續發展能夠有更深的理解。此外,本次展覽更特別將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重要展品「金門後浦網寮出土之古砲群」融入展示,這批古砲推測為1680年鄭經撤退時所遺留,是金門重要的歷史資產,亦彰顯金門自古以來關鍵的軍事地位,也提醒我們在回望戰爭遺跡時,省思和平的可貴。
水下文化資產的價值,不僅來自其所承載的歷史資訊,更呈現了記憶連結與文化認同的深層意義。在海平面之下,這些沉靜不語的水下文化資產,等待著我們用科學及智慧保存維護,以永續傳承珍貴的時代印記,讓我們從歷史中借鏡,並更加珍惜今日得來不易的和平與安定。
「烽火船說-水下文化資產特展」
活動時間:2025年11月26日至2026年1月25日09:00-17:00(每周一休館)
活動地點: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金門縣金沙鎮文化路450巷5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