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治理開抵萬金 侯:提升預算強化基建

《圖說》侯友宜市長談到,萬金地區依山傍海、景色秀麗,是新北觀光首選的好去處,市府團隊會努力完善基礎交通網絡,讓萬金地區的交通建設越來越好。〈民政局提供〉
《圖說》侯友宜市長談到,萬金地區依山傍海、景色秀麗,是新北觀光首選的好去處,市府團隊會努力完善基礎交通網絡,讓萬金地區的交通建設越來越好。〈民政局提供〉

【民眾新聞葉柏成新北報導】新北市行動治理座談今〈18〉日下午由市長偕市府團隊前往萬里區、金山區召開,傾聽地方心聲、解決市民需求。侯友宜表示,萬金地區是新北觀光首選的好去處,因此,完善基礎交通網絡,促進地方觀光產業,是市府團隊長期努力的重要任務。

侯友宜於會前先請局處就萬里的重大建設進行說明。關於台62線延伸計畫,已完成可行性研究,目前由公路局辦理萬里優先路段的綜合規劃作業,市府團隊將持續關注工程進度,期能順利推動,紓解基金公路壅塞問題,完善萬金地區的觀光產業發展。另外,山陀兒颱風災後復建情形,也由水利局、農業局針對瑪鋉溪、磺溪、員潭溪、貢寮溪等八處進行護岸及整治工程。

《圖說》侯友宜會後與萬里里長合照。〈民政局提供〉
《圖說》侯友宜會後與萬里里長合照。〈民政局提供〉

里長關心員潭溪下游應進行清淤作業,加高沿線堤防,以防淹水,維護里民生命財產安全

水利局回應,針對河道與河口拓寬暨清淤工程,以及分洪工程部分,已與水利署研商,同意以專案方式補助,並由水利局完成提報;另外,員潭溪沿線辦理堤防應急加高工程,預定今年4月底完成。

《圖說》會中針對核能發電廠回饋金方式、金山青年活動中心活化等議題進行討論。〈民政局提供〉
《圖說》會中針對核能發電廠回饋金方式、金山青年活動中心活化等議題進行討論。〈民政局提供〉

金山里長談到,有關核一與核二廠回饋金,期望以每年補助方式辦理

環保局解釋,依「核能發電後端營運基金放射性廢棄物貯存及核電廠除役完成前回饋要點」第四點第二項規定,乾式貯存於興建、執行熱測試作業、試運轉作業完成及營運等四個階段皆有一次性回饋金,且於熱測試、試運轉作業完成及運轉階段,亦會依據上一年底實際貯存之用過核子燃料每公噸鈾計算回饋金,非僅有一次性補助,亦與里長多次說明,並函請核能發電後端營運基金管理會,評估每年額外增撥乾式貯存回饋金六千萬元提供給回饋區運用。

里長希望活化金山青年活動中心,設置游泳池及停車空間,供市民使用

《圖說》金山座談會後侯友宜市長與金山里長們合照。〈民政局提供〉
《圖說》金山座談會後侯友宜市長與金山里長們合照。〈民政局提供〉

財政局回應,已於去年底舉行促參可行性評估公聽會,有關納入游泳池設施,將由財政局研議可行性;倘公所因公務需求有使用園區部分範圍,原則可配合公所申請開放借用,並請公所於借用期間協助派員指揮民眾車輛。

民政局說明,自108年行動治理以來,萬里區提案共計24案,已解列17件,執行率達88%;金山區提案47件,已解列40件,執行率達85%。今日會中未及提出的案件,里長們會後仍可提供建議,市府團隊也將會秉著耐心聆聽、仔細回應的精神,持續為市民服務。

 

 

熱門新聞

大基隆留才計畫擴大宣導「在地就學升大學更有優勢」

0
【記者宋吉清/基隆報導】基隆市政府教育處為擴大宣導在地就學優勢,於2月22日在基隆市立建德國中舉辦「大基隆留才計畫宣導講座」。活動邀請基隆在地多所高級中等學校,包括基隆高中、基隆女中、基隆商工、海大附中、二信高中、聖心高中、安樂高中、暖暖高中、中山高中等,向家長介紹各校特色,鼓勵學生留在基隆就讀,提升升學競爭力。 活動由建德國中輔導室引言,基隆市政府教育處課程督學林金山主持開場,並強調在地就學的多項優勢,包括學習環境穩定、通勤時間短、資源充足以及升學優勢明顯。各校代表在5分鐘內簡報學校特色,展現基隆市的教育實力與發展潛力。 二信高中於簡報中強調,基隆學生在本地就讀,能降低競爭壓力,提高獲得學校推薦及繁星計畫資格的機會,進而增加進入頂尖大學的可能性。此外基隆市政府積極挹注建構學生學習歷程的資源及該校開設AI及STEAM相關課程、藍碳研究實驗班、雙語實驗班、半導體實驗班等,讓學生享有高品質學習機會。 林金山督學表示,選擇在地就學不僅能讓學生免於適應新城市的壓力,還能縮短通勤時間,讓學生將更多心力投入學習與課外活動。他強調,基隆的學校提供多元學習機會,例如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合作「AI & STEAM高中微課程甄選計畫」及國立海洋大學合作的「海洋大學學術列車班」,讓學生提前接觸專業研究,為未來升學鋪路。 此次「大基隆留才計畫宣導講座」獲得家長熱烈迴響,許多家長表示透過此次活動,更了解基隆學校的升學優勢與資源,願意支持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未來,基隆市政府將持續推動在地就學政策,整合資源,讓基隆學子在家鄉就能享有優質教育,成功邁向理想大學與職涯發展。 原始新聞來源 大基隆留才計畫擴大宣導「在地就學升大學更有優勢」 臺灣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