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探索數位出版新機遇 DTA 攜手 Liker Land 數位新創、光之島地方文創社群

【記者蔡富丞/花蓮報導】隨著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Web3 技術正為出版產業帶來嶄新可能。為協助台灣非營利組織、地方誌及獨立文創工作者掌握這項新興技術,社團法人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成功促成 Google 新聞數位共榮基金 nDX 台灣新聞數位創新計畫的獲獎新創 Liker Land,於 2 月 8 日至 9 日假花蓮光之島基地舉辦「Web3 電子書店及數位出版工作坊」。透過專題講座與實作工作坊,幫助獨立新聞媒體及出版業者探索 Web3 技術如何賦能數位內容創作,並開拓全新出版模式與讀者互動方式。

本次工作坊吸引超過 20 位新聞及在地文化工作者參與,包括《報導者》、《科學月刊》、《環境資訊中心》、《上下游新聞市集》、《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等nDX獲獎助機構,以及花蓮青年發展中心執行長、地方誌工作者與影像創作者。與會學員熱烈討論數位出版如何與紙本結合、社群共筆出版的可能性,以及 Web3 技術如何協助地方誌的長期發展。他們也共同思考如何凝聚現有社群、拓展新讀者群,為未來的創作與出版模式帶來更多可能性。

(照片提供/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

數位科技助力出版創新 開啟去中心化時代

DTA 理事長 陳正然 在開場致詞時表示:「數位科技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幫助我們實現夢想的重要工具。透過 Web3 技術,創作者能夠更輕鬆地發表作品、擴展讀者群,並掌握更多自主權與收益模式。」Liker Land 營運長 吳永達 特地從香港來台並首次造訪花蓮。他強調:「Web3 不僅是一項技術升級,更重新定義了內容創作、出版與社群分享。傳統出版模式下,創作者的作品往往需經過層層中介才能觸及讀者,而 Web3 的去中心化技術能有效打破這種限制,讓創作者直接與讀者建立連結。」作為台灣首本地方誌刊物《生活旅人 Orip》的創辦人,同時也是花蓮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的王玉萍分享:「台灣的出版產業發展已趨成熟,但地方刊物仍具有極大的創新與實驗空間。我們希望能從花蓮出發,讓地方內容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圖說:(左起)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辦人王玉萍、LikeCoin創辦人高重建、Owl Protocol全球業務發展負責人Harrison Goldsmith、DTA秘書長黃玉華、DTA理事長陳正然、Liker Land 營運長吳永達、Liker Land 技術工程師黃雪琦。(照片提供/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

探索 Web3 機會 實踐「創作有價但知識共享」理念

本次工作坊特別邀請《區塊鏈社會學:金錢、媒體與民主的再想像》作者、LikeCoin 創辦人 高重建,分享他在數位出版領域的實驗成果。高重建長期支持公民知識共享,個人創作皆採用 Creative Commons(創用 CC) 授權向公眾開放。然而,在「創作有價」的理念下,他亦積極透過區塊鏈技術確保內容價值,並協助創作者、出版社及銷售通路(如線上書店、實體書局或 KOL 社群)在讀者購書時即時且自動獲得分潤,以強化出版生態系的共榮發展。在技術應用環節,LikeCoin 創辦人 高重建 與 Owl Protocol 全球業務發展負責人 Harrison Goldsmith 進行對話,探討 Web3 如何推動出版業的數位轉型。Goldsmith 表示:「社群仍是發揮影響力的最佳方式,創作者應積極學習數位工具,強化與讀者的連結,提升內容的影響力。」

 Web3 數位出版實作 從上鏈存證到發行

Liker Land 工程師團隊在工作坊期間協助學員實際體驗 Web3 出版流程,從數位書籍的上鏈存證到發行與銷售,完整體驗數位出版的全過程。學員們學習如何開立帳戶、上傳數位書籍至數位出版平台,並完成鏈上的內容鑄造與發行。此外,Liker Land 技術工程師 黃雪琦也分享香港地方誌與非營利組織如何運用 Web3 技術拓展海外讀者群,並實現更永續的媒體經營模式。例如,透過 Liker Land 平台,超過 40 家獨立出版機構與地方誌媒體可透過讀者購書、打賞或訂閱等方式獲得數位營收。此外,獨立作者也可利用 Liker Land 重新出版已絕版的書籍,省去再版成本與風險,讓經典作品重現市場。

透過網絡無國界特性 讓地方新聞與故事被世界看見

DTA 祕書長黃玉華博士在活動結束時表示:「本次工作坊兼具國際視野與在地文化特色,既善用數位科技,也強調文創價值。我們很高興看到非營利組織與地方文創工作者跨界合作,並運用無國界的網路力量,讓台灣地方故事與優質創作被全球華文讀者看見,進而拓展台灣文化的全球影響力。」

★更多關於台灣新聞數位創新計畫,請參考:https://ndx.dta.tw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熱門新聞

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第15任院長 領軍打造國際競爭力與人文關懷雙軌進的學院

0
【記者張嘉誠/綜合報導】 2025年開春之際,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簡稱中山管院)正式迎來新任領導團隊,由林豪傑教授出任第十五任院長,攜手企管系黃明新教授、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陳寶蓮教授擔任副院長,以及財管系蔡佳芬教授擔任EMBA執行長,組成兼具學術深度與實務經驗的明星陣容,共同帶領管院邁向嶄新未來。 學術與實務並重  迎向國際發展新高峰 新任院長林豪傑教授在學術界與企業界皆擁有卓越成就,專長於動態競融、策略管理及人才發展,研究成果屢獲國際期刊肯定,並擔任國內外學術期刊編審委員。他曾於企業界擔任高階主管十餘年,深諳產學合作的重要性,致力於將學術研究轉化為產業創新動能。林院長表示,此次接任院長,不僅是對其個人專業的肯定,更體現中山管院持續追求卓越、應對全球動態環境的企圖心。 副院長與EMBA執行長星光熠熠、創新發展新契機,兩位新任副院長亦具備豐富的學術與產業經驗。副院長黃明新教授研究專長涵蓋數位行銷、品牌管理與顧客關係管理,長期參與國內外重要產業審查與政策制定,曾擔任證券櫃檯買賣中心上櫃審議委員、經濟部小巨人獎與數位產業計畫審查委員。此次擔任副院長,將積極推動中山管院於數位時代的創新發展,強化與產業界的連結。 副院長陳寶蓮教授具備豐富的學術行政經歷,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專精於創新創業、企業成長與國際市場策略等領域,現任國科會管理一學門召集人,並曾於政大與清大任教。未來將為管院注入國際視野,深化學術研究與產學合作,提升全球競爭力。 EMBA執行長蔡佳芬副教授在公司財務決策、公司治理與投資管理等領域成果斐然,多次獲國際會議獎項與全校教學傑出獎,並榮獲「教學類特聘教師」殊榮。接任EMBA執行長後,將致力於推動產學合作,提升課程國際競爭力,為中山管院EMBA開創新局。 師生寄予厚望  共同迎接管院新時代 管院新任行政團隊正式上任後,迅速獲得師生的熱烈祝賀與高度期待。未來,在新團隊的領導下,管院將持續提升學術研究能量、深化產學合作、強化國際競爭力,邁向國際頂尖商學院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