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哲偉專欄】美關稅倒數,台美關係見真章

文/鄧哲偉 台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7月9日,美國貿易協商大限即將到來。就在最後倒數的幾小時前,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公開點名台灣,若未與華府達成貿易協議,8月1日起出口美國商品將回到「解放日」關稅水準,對台灣課徵高達32%的懲罰性關稅。

這不是假議題,更不是談談而已。川普4月2日公布「解放日」的關稅架構,代表美國正朝全球貿易全面加徵關稅的路線邁進。對歐盟、日本、韓國,甚至台灣一視同仁。如今貝森特再度強調,若無協議就依「解放日」稅率處理,等於明示目前台美談判仍未有具體成果。

令人遺憾的是,台灣經濟部對此僅表示「仍在積極談判中」,卻無明確時間表與協議進展。財政部更在七月初對美國啤酒品牌課徵反傾銷稅,在整體局勢如此敏感之際,難免引發外界質疑訊號錯置,甚至誤判時機。

2024年台灣對美出口金額高達920億美元,是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市場。32%的關稅不是增加幾趴成本這麼簡單,而是對整個產業鏈、供應鏈以及未來接單意願的致命打擊。不僅台灣廠商將失去價格競爭力,美國買主也可能轉向其他免關稅國家,長期來看訂單流失、轉單外移、產線調整,都將造成不可逆的衝擊。

電子零組件、工具機、自行車、紡織、手工具、光電、醫材……這些仰賴對美出口的產業,過去20年建立的貿易關係與信任,如今正站在懸崖邊。而台灣政府至今未能對企業提出安撫與指引,甚至連關鍵協議是否有進展,都語焉不詳,企業界的焦慮與不安可想而知。

這場變局,本是美國「去全球化」政策下的必然結果。川普回鍋後重新定義國際貿易邏輯,把關稅作為打擊對手、保護內需的政治工具。台灣若不及時因應,只會被當作棋子任意擺弄。

面對壓力,台灣應該展現的是靈活、務實與前瞻,而不是拖延、敷衍與資訊封閉。談判進度必須公開透明,部會之間要統一立場、迅速因應,不能讓政治意識形態主導經貿判斷,更不能將出口產業當作政治秀的背景板。

在此情勢下,企業已準備好擴產、投資、轉單因應,但政府不能置身事外。無論是經濟部、財政部、行政院,甚至總統府,都應明確向民眾與產業界說明現況、進度與未來對策。否則一旦美方宣布恢復高關稅,誰來承擔損失?誰來負責補救?誰來面對失業、資金外逃與訂單流失的壓力?

倒數計時已經開始,危機不再是可能,而是現實,台美關係也要見真章了。此刻正是政府展現專業與效率的時候,也是全民看清施政團隊能力的時刻。台灣不能再用過去「樂觀等變」的心態來面對全球經濟風暴。因為這一次,失去的,將不只是關稅優惠,而是我們在國際分工中苦撐數十年的地位與尊嚴。

IMG 0834 1

想讓你的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