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哲偉專欄】從火車頭園區看見苗栗的委屈

文/ 鄧哲偉 臺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4月25日,苗栗火車頭園區正式啟用。這座融合鐵道文物與客家文化的觀光園區,歷經六年奔走與整建,終於迎來嶄新篇章。這不只是地方觀光的重要里程碑,更象徵著苗栗人多年努力終於有了回報。

但就在典禮歡欣鼓舞的氣氛下,卻傳來沉重的一句話「這樣是在欺負苗栗人」縣議會議長李文彬語帶不滿地指出,中央補助遲未到位,尤其是客家委員會的經費遲遲未核,讓地方無比為難。這不是情緒性發言,而是苗栗人多年來被邊緣化的寫照。

苗栗是全台客家人口比例最高的縣市,超過七成居民有客家血脈。這裡的語言、文化、飲食與生活方式,都深植於客家精神——勤儉、樸實、打拼。我們願意承擔、不輕言抱怨,但當中央遲疑、經費緊縮,受苦的往往是第一線的地方政府與基層人民。

即使財政困難,苗栗縣政府仍堅持推動敬老卡、育兒補助等民生措施,卻反遭中央以「違反財政紀律」為由,於2023年扣減補助款7,784萬元。這種懲罰式的做法,不僅打擊地方施政意願,也讓民眾對公平產生質疑。

事實上,苗栗的財政狀況確實困難重重。114年度縣府預算編列:歲入約279.6億元、歲出約277.3億元,看似收支平衡,實則背負巨額債務。當年度需償還債務87億元,另還需舉借新債84.7億元以維持運作。這顯示出苗栗雖努力節支,但仍處於舊債沉重、難以翻身的泥淖中。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預計2025年修法重新分配財源,對原本在計畫型補助就居於弱勢的苗栗來說,這無異於雪上加霜。財政評比差、計畫經費少、補助又延遲,地方還能怎麼辦?更令人失望的是,地方苦苦爭取、數度公開呼籲,中央卻選擇沈默。就連客委會主委古秀妃,身為客家人,在公開場合面對議長與縣長提及補助困難時,也無明確回應。這樣的冷淡,不只讓人心寒,更讓苗栗人感到被忽視。

我們並不是推卸責任。縣長鍾東錦曾坦言:「若中央扣款過多,將使縣府預算無法編列,進而影響執行能力。」這不是藉口,而是實情。苗栗縣自2015年起每年依法還債,努力重建信用,但過去的債務仍如影隨形,財政空間極度有限。

我們不求特權,只希望公平。我們願意努力,也正在努力,只盼中央給予合理支持與尊重。火車頭園區是地方與中央共同合作的成果,但它也提醒我們:唯有資源公平、政策對話誠懇,苗栗的未來才有希望。

否則,一座園區再漂亮,也無法真正翻轉地方的命運。

苗栗人不是次等公民,也不該永遠是政策的最後選項。我們站在台灣的心臟地帶,期待在陽光下,獲得應有的關注與支持。請聽見我們的聲音,請看見我們的努力。讓苗栗,真正走上穩健發展的正軌。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