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鄧哲偉(臺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近日,美國以「公平貿易」為由,對包括台灣在內的多個經濟體課徵高達32%的對等關稅。這不僅是對全球貿易規則的一次挑戰,更是對台灣經濟韌性的一次重大打擊。台灣是一個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出口貿易占GDP超過六成。根據財政部2025年2月數據,台灣對美國出口高達117.7億美元,占當月總出口金額28.5%,正式超越中國大陸,成為我國最大出口市場。此數據遠高於賴總統日前所稱的「23.4%」,說明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遠超原先預期。
一、結束內耗,停止罷免,集中對外
國內政治正處於罷免與對立的混亂狀態,這樣的氛圍只會讓國際社會對台灣失去信心。民主制度固然容許不同聲音,但當國家面臨重大經濟挑戰時,更需要的是團結而非分裂。
朝野三大政黨應立刻共同宣示,全面凍結罷免,凝聚社會力量。唯有政治穩定,才能在與美國的談判中展現團結的意志,為台灣企業爭取合理的空間與待遇。
二、全力支持政府對美談判,以韓國稅率為底線
韓國與美國簽有自由貿易協定,其出口商品多數稅率遠低於32%。台灣高科技與製造業產品與韓國高度重疊,若不能與韓國取得相似待遇,將嚴重打擊我方產業的全球競爭力。
我呼籲政府儘速展開談判,並在必要時提出相應配套,如:產業補貼、稅收減免、出口信保與融資協助,避免產業鏈出走與中小企業倒閉潮。
三、重新檢討出口市場過度依賴美國的政策風險
「抗中親美」策略雖短期拉抬了對美出口比重,但亦帶來高風險集中。在全球供應鏈分散化與政治風險升高的大背景下,將近三成的出口集中於一國,無異於把國家命脈交給對方手中。
政府應重新檢討出口政策,重啟對中國大陸的經貿對話,並拓展東南亞、歐洲與南亞新興市場,建立多元、穩健的國際貿易佈局。
四、改善兩岸關係,爭取加入區域經貿機制
美國這次關稅行動也提醒我們,台灣被排除在RCEP與CPTPP等區域組織外的代價有多高。唯有改善與中國大陸的實務性關係,恢復技術性與經貿性交流,才有可能化解政治障礙,爭取參與亞太區域經貿合作的入場券。
今日全世界已有多國發起反對美國關稅政策的示威抗議,但台灣卻異常沉默。沒有政黨敢對美國提出批評,卻不斷將矛頭指向中國,這樣的態度無法彰顯真正的主體性與國家利益。
結語:關稅風暴是警鐘,更是轉機
我們呼籲朝野放下歧見,集中力量支持政府爭取最有利的對美談判成果,並且誠實面對出口政策的盲點。同時,改善兩岸關係,開啟參與國際組織的通道,是我們無法逃避的國家戰略課題。
危機就是轉機。只要政府勇於改革,朝野攜手,企業與民間團結,台灣仍有能力挺過這次挑戰,甚至重塑一個更平衡、更安全的經貿未來。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原始新聞來源 【哲偉觀點】面對美國對等關稅風暴,台灣不能再沉默 臺灣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