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設計原專班參與布農族全國文化祭 實踐文化設計教育與社會責任精神

▲中原原專班參與布農族全國文化祭。(圖/中原原專班提供)
▲中原原專班參與布農族全國文化祭。(圖/中原原專班提供)

【記者張嘉誠/綜合報導】

中原大學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簡稱中原原專班)師生近日受邀參與由花蓮縣卓溪鄉於5月1至3日所主辦的「第22屆全國布農族傳統祭儀展演及傳統技能競賽」,展開為期三天的移地教學實踐活動。此次行動結合文化參與及原鄉基礎建設設計案例,展現教學與部落現場的深度連結,由原專班主任魯瑪夫副教授親自率隊,移地教學課程由助理教授群尤天鳴、楊登貴、蔡國華、劉瑞超、楊詩涵、王桂鳳及講師張東儒等依據課程帶領,深入布農族文化場域,實踐原專班對原住民族文化理解、社會責任與設計人才培育的堅定承諾。

此屆文化祭為台灣八大布農行政區輪值舉辦的重要文化盛會,吸引來自南投縣信義、仁愛鄉,花蓮縣卓溪、萬榮鄉,台東縣延平、海端鄉,以及高雄那瑪夏、桃源區等地的族人約5000人齊聚,參與傳統射箭、鋸木、負重競賽,及傳統歌舞、服飾展示、神話儀式等文化活動,完整呈現布農族文化體系與精神信仰。此活動亦呼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重視,成為展現族群文化再生與傳承的當代表述平台。

▲由原專班主任魯瑪夫副教授親自率隊,移地教學。(圖/中原原專班提供)
▲由原專班主任魯瑪夫副教授親自率隊,移地教學。(圖/中原原專班提供)

中原原專班師生不僅參與觀摩,更以課堂教學實踐為基礎並整合「素描與影像紀錄」、「原生視覺設計」、「語境空間設計」、「生態與文化」、「部落研習」、「田野調查」、「策展理論與實務」、「專業實習」、「設計繪畫」等課程,於文化會場中師生在活動現場針對各展區攤位進行設計討論,並針對文化展覽佈展區的配置進行空間分析,透過動線規劃、展示策略與觀眾互動等多面向記錄與學習,讓學生得以實踐「場域即教室」的學習理念,提升空間感知與文化詮釋的能力。

更具特色的是,學生已於本學期課堂教學實作中,在校內完成一件具文化象徵性與環境意識的小型文創椅作品。此作品以「環境友善」與「文化再生」為核心理念,選用回收再利用的南方松廢木料進行木工製作,融合原專班標誌紋樣及圖騰語彙承載著土地、社群與信仰的文化語境,也體現學生對文化創新詮釋的深刻理解與永續價值的實踐。此件文創椅作品於活動期間由魯瑪夫副教授與原住民教育與設計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尤天鳴助理教授代表原專班致贈卓溪鄉王桂花鄉長,象徵中原大學對原鄉文化保存的高度敬意與教育合作誠意,亦彰顯設計作為文化對話橋樑的實踐成果。

魯瑪夫副教授表示:「這張小板凳,不僅是一項文化創作,更是一場橫跨世代與族群的設計對話。學生在這件作品中注入對文化的尊敬、對土地的情感與對原住民族文化遺產的致意,這正是我們讓設計不只是形式的核心教育,而是承載記憶、連結社群、實踐責任的行動。」

此次移地教學亦強化學生的實務整合能力與社群互動經驗,在部落的文化情境中深化學理知識與地方參與,實踐「走出教室、走入部落」的教學理念。活動期間,多位布農族地方首長與參訪貴賓與中原原專班師生交流互動,對其展現出的創新設計力與文化敏感度予以高度肯定,進一步提升中原大學在原鄉地區的文化能見度與教育信任。

▲第22屆全國布農族傳統祭儀展演現場。(圖/中原原專班提供)
▲第22屆全國布農族傳統祭儀展演現場。(圖/中原原專班提供)

此次教學實踐同步呼應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原民知識教育推動政策」精神,展現中原大學對大學社會責任(USR)之積極落實,亦明確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核心指標,包括目標4「優質教育」提供文化導向與實作並重的教育課程、目標11「永續城鄉與文化保存」推動設計參與部落空間與文化保育、目標12「責任消費與生產」強調廢料再利用與環境友善創作,目標17「夥伴關係」深化校地合作、同時契合ESG倡議中「文化治理」、「環境共生」與「社會參與」的價值導向。

中原原專班此次以文化設計為對話媒介、以實地參與為學習核心,形塑設計教育跨文化、跨領域的創新實踐場景。這不僅是一場教學實驗,更是一場知識、土地、族群與未來世代共同參與的文化行動,為台灣原住民族設計教育與文化政策實踐開啟新局,也為中原大學持續推動國際原民交流、在地文化創生與永續人才培育奠定堅實基礎。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