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織藝從斷層到重生 朱黛無私傳授讓技藝真正「活著」

▲朱黛老師透過教學積極推動布農族織藝。(圖/花蓮縣政府原民處提供)
▲朱黛老師透過教學積極推動布農族織藝。(圖/花蓮縣政府原民處提供)

【記者張嘉誠/綜合報導】

「織布機不是工具,而是有靈魂的存在,」在布農族織布老師朱黛的心中,每一條線都是祖靈的語言,若無敬意,織不成布;若心術不正,圖案必將歪斜無形,所以她總告訴學生:「上機前,記得先跟它說話。」這不是儀式,是一種敬意。這份信仰將隨著「2025布是藝術節」的開展呈現在大眾眼前。

布是藝術節是由花蓮縣政府主辦,全台唯一以織藝為主題的藝術節,於4月26日在花蓮文創旗艦館登場,匯集六大原住民族的織布文化。在布農族的策展區中,朱黛將展出她歷年來復原與創作的織品,包含祖母留下的織布機,象徵文化如何從記憶中甦醒、在織線中延續。

▲朱黛老師的織布透過Daniel Wong設計在服裝秀展出,令人驚艷。(圖/花蓮縣政府原民處提供)
▲朱黛老師的織布透過Daniel Wong設計在服裝秀展出,令人驚艷。(圖/花蓮縣政府原民處提供)

在開幕記者會上,朱黛也將帶領卓溪鄉清水、卓溪兩個部落,以及萬榮鄉馬遠部落的五位織布老師,攜手原民音樂人腳川大熊與阿勒飛斯文化藝術團,以織布節奏融合聲音與身體,演繹出祖靈、工藝與記憶的當代表達。這不僅是表演,更是一段文化活力的見證。

如此積極推展布農族織藝的朱黛原是阿美族人,嫁入布農族後,驚覺族中已無人掌握完整的傳統織法。面對「男人的衣服誰織的?」這個無法被回答的問題,她選擇親自走進文化的斷層,決心尋回遺失的線索。

傳統的布農族織布講究結構嚴謹與圖騰的精神性,特別是男子服飾背部的「橫向菱形圖紋」,據說源自百步蛇的菱形紋,象徵對自然的敬畏與族群認同。此圖紋須以12杆轉5杆的傳統技法一體成型完成,錯一針即前功盡棄,不能以挑花取巧,考驗的不僅是手藝,更是心性與敬意。

朱黛形容那段學習的過程是「靈魂的試煉」。她曾三度在織布機前落淚,無數次抽線重來,甚至夢中懇求列祖列宗賜予她智慧。「我就不相信,朱黛我那麼笨!」這句吶喊成了轉捩點。終於,她在一次夜晚的靈光乍現中理清織法,完成了解構與重建。

但她並不將這視為個人的勝利。「這不是我發明的,而是祖先的智慧,我只是幫它重新打開。」朱黛堅信,這樣的技法不該鎖在某些人的手中,而應屬於所有願意學習的人。她打破族群界限,無私地將織法傳授給布農族年輕人、跨族群的原青,甚至漢人學生,讓文化真正「活著」。

朱黛的教學也不妥協於效率。從平織、斜織到菱形圖騰,每位學生需歷時五年以上,才得以真正掌握。「我不是在賣商品,而是在傳承。」她拒絕以金錢衡量學習價值,堅守織藝的尊嚴。

在她的工作室裡,學生的作品、女兒的練習、外婆的遺物、母親留下的腰帶與織片,靜靜地掛著,如同時間的標本,也像是一場文化交接的默劇。她說:「文化不該只是博物館裡的標本,而應該活在我們的日常裡。」

當朱黛老師的織線串起記憶與傳承,也邀請你親自走進這片山海之地,感受文化與土地的呼吸。「2025布是藝術節」不只是展覽,更是一場打開感官與心靈的旅程。4月26日至27日,來花蓮文創旗艦館,走進織布的節奏、聆聽祖靈的呼喚,與我們一起在花蓮遇見藝術,也遇見更深的自己。

熱門新聞